【會員作品】雨 韻---南江中學何榕桃
2014-08-13 10:39:21 | 原作者:yueqin | 來自:yueqin | 點擊量:
摘要:雨強如霧,雨傾如注,雨潤如酥。
雨強如霧,雨傾如注,雨潤如酥。
下雨了,點滴,淅瀝,絲絲密密地斜織著。很濕,也很詩。一如香茗化開在心底,而那些詩意到極致的意象便隨這雨絲接踵而至,于心湖中蕩起層層漣漪。
夜雨敲窗,我擰滅最后一盞燈,輕輕拔開橫亙在雨和我之間的窗簾,唯恐驚醒雨的儒雅,合上那沉重的課本,便合上了喧囂的生活,拒絕了霓虹燈、日光燈的亂顫,只去細細品味這蔓延了幾千年的風雅,有如畫家在古老悠長的石板巷里踽踽獨行,追尋那驛外斷橋邊的足跡,尋找那煙消云散的剎那驚鴻。
紅了櫻桃,綠了芭蕉,雨打窗臺棱綃。
古人獨坐品雨軒,欣賞空靈飄逸的雨絲漫天飛舞,面對時間緩緩流逝,嗅杯中碧綠茶葉飄散的香味,聽屋檐下雨滴滴落的聲響、點點滴滴,叩擊夜朦朧的扉門。夜涼如水呵,一股幽幽之情竟悄悄循跡到我心靈空曠的野谷,潰下一串串尋夢的足音。
蘇軾,一位豪氣干云的男子。在他亡妻的墳前久久駐立,雨打濕了他的衣衫,亦打濕了他對亡妻沉沉的思念,“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是他在亡妻十周年祭日時的悼文。在雨中,他低吟,他追念,眼前浮現(xiàn)的是他與愛妻朝夕相處的場景,十年光景他逍遙紅塵,寄情山水,但還是逃不過,走不出思念之苦。他對亡妻的思念就如同天與地一般,在暮色四合的蒼茫中竟也如此貼近,莫非雨那刻也如我欣賞它的風格來體會蘇軾的心境么?于是,此刻有點懊悔,我沒有穿越時空的能力,不然我定會手持一把深色的洞簫,站在蘇軾的身旁,為他溢出一曲曲綿長哀怨的曲調(diào),撫慰他那顆因妻離開而日趨哀老的心。
雨紛紛,草木深,聽雨危樓,同予者何人?
不知仿效仁人雅士品味雨聲感懷,是否會被譏為附庸風雅?但接受上天對繁華庸俗的洗滌,已獨成一道風景,其間生趣卻是值得細細品味的,只是這種情懷不大被人所容納了,不然,那雕龍刻鳳,古跡斑駁的品雨軒為何就銷聲匿跡了呢?那唯一矗立王公池邊的古塔為何早已蛛絲疊疊?唉,這份蔓延了幾千年的風雅,竟也如美人的韻光,愈開愈淡,如故人的腳步漸行漸遠,于今已是久違的了。
雨水酸化,人心腐化,而如我一樣愿意著一襲素衣,龍華寺的鐘雨交錯聲傳入耳中,任雨濕衣的又有幾何?如我一樣愿意深夜臨窗聽雨,拋開世俗煩惱,遠離喧囂的又有幾何?那古典高雅的望月橋上又有誰擎一柄油傘,蓮步款款,朱唇輕啟,看水面微波點點?
在這夜雨紛紛的夜里,憑窗聽雨,我于是明白,雨之所以不再成為文人騷客們筆墨情懷,并不是因為處所的消失或是美好形象的湮沒,而是因為人世間這股赿刮赿濃的庸俗混濁之氣,人們紛紛駐足于鍋碗、銅臭間,份份留戀于名利、虛位中,忘記去靜心聆聽雨打屋檐的那份清悠,忘記去細細品味雨夜感懷的那份愜意。是呵,當我們用世俗的目光打量這個世界時,還有幾分清醒,幾分高潔,幾分儒雅存留呢?
籟而,離窗,和衣而眠,一方雨絲如期而至,于心湖蕩起層層漣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