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最好的兒童節(jié)禮物?
今天,兒童節(jié)。顧名思義,這是屬于兒童的節(jié)日。而實際上,假如這一天是工作日而非周末——比如今日,對大部分孩子而言,兒童節(jié)也就是個名兒,該上學上學,該作業(yè)作業(yè),和平時并無二致。即便有所謂的兒童節(jié)禮物,或也只是父母為減輕無法陪孩子過節(jié)負疚感的一種自我安慰。
新華社有調(diào)查,不缺吃不少穿的孩子們眼里的好爸媽標準——“希望媽媽多沖我笑笑”,“少出差就是好爸爸 ”,“送禮物不如陪我們?nèi)ス珗@玩”。你看,就是這么簡單。但對以“自己孩子一切都要最好的”標準嚴苛要求自己的父母來說,這似乎又很難。
父母和孩子,各自在兩個視角完全不同甚至略顯矛盾的體系里:要給孩子最好,要為物質(zhì)打拼,似就不可能有大把閑暇時間來陪孩子招貓逗狗,嬉戲野游;而越是勤于工作,越是疏于陪伴,在孩子眼里,就越是不稱職的“好爸媽”。
怪誰?現(xiàn)實語境下,好像都有苦衷,誰都沒錯。
本報記者進社區(qū),找到兩位有切膚之痛的家長代表:一個是每日“早上7點半出門晚上12點半回家”,“加了一周班,女兒不理她”的女強人劉婷,后索性辭職,全職陪伴女兒成長;一是公務(wù)繁忙,“10多次家長會,只去過1次”,只盼家長會能挪周末的楊先生。這兩個角色是否眼熟?沒錯,近期熱播劇《虎媽貓爸》里“一切為了孩子”風風火火的“虎媽狼爸”,就是從類似現(xiàn)實素材提煉通約后的藝術(shù)形象。這部劇能火,正是因為它觸到了現(xiàn)實痛點。
經(jīng)濟快速發(fā)展的當下中國,眾多父母忽略了一個極其重要的事實:父母的愛與陪伴是孩子健康成長最核心的資源。父母能不能少出差、多陪伴?那些發(fā)自孩子內(nèi)心深處的呼喚,其實道出了為人父母的核心責任和家庭教育的真諦。
我們虧欠了孩子太多,其實他們要的并不多。那些勇敢承擔為人父母的養(yǎng)育和教育責任的父母,只要虛心向?qū)I(yè)人士和朋友、家人學習,蹲下來聽取孩子的心聲,用自己當好丈夫和妻子、當好員工和公民的行動給孩子以榜樣的力量,就可以成為合格父母,成為孩子生命中最好的禮物。 □李曉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