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xiāng)村書屋:一道生機蓬勃的文化景觀
在竹里書屋的竹編非遺傳習所里,孩子們正學習竹編。本文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在竹里書屋共享親子閱讀時光。
來新見·書山畫畫、寫作業(yè)的小朋友。
來新見·書山畫畫、寫作業(yè)的小朋友。
4月23日“世界讀書日”,眉山市青神縣竹里書屋,“重溫紅色歷史,講述紅色故事”主題閱讀活動正在這里開展。在全國人大代表、最美鄉(xiāng)村教師王曉梅的領讀下,20余位孩子一起共讀紅色故事,回望崢嶸歲月。作為新生的鄉(xiāng)村書屋,竹里書屋從去年10月開業(yè)以來,已成為當地小有名氣的親子活動地。
隨著鄉(xiāng)村振興,生長于鄉(xiāng)鎮(zhèn)地區(qū)的書屋新風涌動。這些書屋一改此前面積小、文化活動少、陳設簡單的面貌,以高顏值的外表和多元的文化活動吸引著周邊居民,為他們提供“文化大餐”。這些書屋有的設在旅游景區(qū),有的由產品交易中心改建,有的提供24小時智能服務……它們在保護非遺、農產品售賣等方面也發(fā)揮著功效。如今,扎根鄉(xiāng)野的書屋,已成為一道生機蓬勃的文化景觀。
1 鄉(xiāng)村書屋不止借閱那么簡單
“山中何所有,嶺上多白云”。如今走在龍泉山上,除了青山白云、扎堆的新民宿,還有不少精神棲息家園——鄉(xiāng)村書屋。與以往大部分基層農家書屋的簡陋不同,近年來新生長出的書屋,不少都有著高顏值。比如新見·書山,它坐落在龍泉驛區(qū)同安街道紅旗村打造的王家灣川西林盤景區(qū),兩層半高的白色建筑體掩映于翠林中,800平方米的書屋里,藏有3萬余冊書。走進其中,原木色的書架、桌椅環(huán)繞,洋溢著古樸自然的氣息。坐在里面,從落地窗向外望去,茂林修竹、青山連綿,“像是坐在一幅山水畫里?!贝迕窭畹聦W說。
80后程科是新見·書山的負責人。“每一次邂逅,都是一次新的遇見,希望讀者在書香里能體悟新的見聞,這是取名‘新見’的原因。”
程科介紹,讀者憑身份證就可在這里免費借閱。建設之初,他們已與龍泉驛區(qū)圖書館合作,以設分館的方式,龍泉驛區(qū)圖書館向其提供了近5000本讀物。這些讀物均可免費借閱,還可與成都市22個區(qū)市縣的公共圖書館實現通借通還,“也就是這本書從我們這里借,可以在成都市22個區(qū)市縣的任何公共圖書館歸還,非常便利?!?br style="margin:0px;padding:0px;list-style:none;" /> 但把書屋開在鄉(xiāng)野,新見·書山的初衷不止借閱這么簡單。書屋所在的紅旗村海拔700多米,村民主要以水果種植為主,收入來源較為單一。近年來,紅旗村通過川西林盤打造以及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這張名片,引進民宿帶動鄉(xiāng)村旅游。新見·書山就是紅旗村引進的首家民宿,也是街道引進的鄉(xiāng)村振興產業(yè)項目。
程科透露,書屋一開始就和鄉(xiāng)村振興結合。書屋建筑并非新建,而是由當地村民的村屋改建而來。同時,書屋作為一個配套,和自己的民宿產業(yè)相輔相成,互相引流。從這個角度出發(fā),他想打造的不僅僅是一間鄉(xiāng)村書屋,而是集書屋、美學生活、展覽空間與文化生活等于一體的美學文化空間。
依托鄉(xiāng)村圖書館,村落悄然發(fā)生著改變。“人家都在我們這里做餐飲、搞農家樂,他弄個圖書館干啥?”李德學回憶,一開始聽說程科要在這建圖書館,村民們都大惑不解。今年1月,新見·書山正式營業(yè),李德學漸漸發(fā)現,小山村熱鬧起來了,他們有更多機會體驗以前鮮少體驗的文化活動。比如,今年在新見·書山舉行的“桃花吟·龍泉禮贊”,“愛成都·迎大運”成都(龍泉驛)第35屆桃花節(jié)系列活動,中國首個場景文學示范營地“龍泉山·場景文學營地”發(fā)布……在桃花節(jié)上,原創(chuàng)音樂表演節(jié)目《龍泉等你來》、變臉、舞獅等精彩紛呈的表演,開了村民的眼界,也吸引了大量游客。對李德學來說,這個書屋最讓她和村民開心的,莫過于孩子們放學后有了好去處,“每到周末,他們都喜歡結伴去那里寫作業(yè),像城里的孩子一樣!”
今年3月26日,新見·書山成為“龍泉驛區(qū)黨史學習教育傳習營地”,他們利用龍泉山生態(tài)資源豐厚、網紅民宿打卡群眾多的優(yōu)勢,以“我心向黨 驛路輝煌”為主題,構建紅色文化場景、特色活動場景、互動體驗場景,使這里成了青少年思政課堂、黨員干部教育基地、游客群眾體驗平臺。不僅如此,他們還以書屋為載體,每周末都開展黨史類活動。4月8日,龍泉驛區(qū)文化館的文藝演員、書畫愛好者、熱心市民、紅旗村村民就在這里共聚一堂,齊唱《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歌聲響徹山間林盤。
2 引入非遺竹產品交易中心改建鄉(xiāng)村書屋
青神竹編是流傳在眉山市青神縣的一種古老民間工藝。依托這項非遺,一座“竹”文化特色的鄉(xiāng)村書屋生長出來。
走進位于眉山市青神縣國際竹藝中心二樓的竹里書屋,環(huán)形竹制書架、精巧竹編桌椅、竹編燈罩等隨處可見,“竹”味十足?!八怯稍癞a品交易中心改造而來?!敝窭飼葚撠熑岁愃C宇告訴記者,在這個面積約2000平方米的書屋里,4萬余冊圖書涉及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哲學、綜合類,區(qū)域設為竹里休閑區(qū)、竹里文創(chuàng)區(qū)、閱覽區(qū)、兒童閱讀區(qū)等。其中,在竹里系列藏書期刊合作交流區(qū),可以找到不少與竹有關的專門書籍,而竹里文創(chuàng)區(qū),竹皮紙、竹簡書等豐富的竹文創(chuàng)產品頗為雅致。
竹編非遺傳習所也設置在這里。不大的空間里,設有20多個座位?!懊總€月,我們都不定時邀請青神竹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蘭學紅等來這里授課?!标愃C宇說,考慮來的小朋友比較多,竹編課程相對簡單,在半個小時課程里,蘭學紅會教授孩子們用竹篾編制金魚等小動物造型,以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4月17日,蘭學紅還帶著孩子們,在這里用竹編織中國結。
去年10月1日,竹里書屋正式對外營業(yè)?!盀榱俗龊贸醮瘟料?,我們精心策劃了8天不同主題的互動活動?!标愃C宇說,利用國慶長假,竹里書屋相繼舉辦了共唱一首歌、共繪一幅畫、共做一盞燈、共讀一本書等“八個一”活動。在第一天的“共唱一首歌”活動中,原本計劃接待來自全縣的40組親子家庭,沒想到最后來了80組左右。這讓最開始不知如何定位的陳薈宇和同事找到了鄉(xiāng)村書屋的發(fā)力點。“做一些能滿足實際需求的文化活動,或許是提升鄉(xiāng)村書屋人氣不錯的選擇?!笨紤]到附近留守兒童多,竹里書屋還聯合青神縣少兒發(fā)展促進會,從今年2月起開設周末成長營,提供普通的基礎托管服務,精品課程以及各種豐富的主題特色活動。
如今,每個周六,竹里書屋周末成長營老師和大學生志愿者都會根據孩子的周末作業(yè)情況制定學習計劃,除了文化類數學思維拓展課、語文閱讀與寫作、英文自然拼讀課程,藝術類書法、美術課程,還設計了趣味素養(yǎng)課程,包括名師導讀、機器人構建與編程啟蒙課。
8歲的許謙是今年2月加入周末成長營的,機器人構建與編程啟蒙課給小姑娘打開了認識世界的新窗口,在老師的指導下,她用編程去控制機器人點亮了教室燈,驚嘆不已,“太好玩了!”不過,這個總共8節(jié)的課程顯然已不能滿足她的好奇了,于是,陳薈宇鼓勵她,“去書屋,在相關的書籍中,尋求答案?!?br style="margin:0px;padding:0px;list-style:none;" />
3 新的氣象讓鄉(xiāng)村書屋元氣滿滿
數字化、智能化,也在鄉(xiāng)村書屋興起。在瀘州市江陽區(qū)藍田街道石嶺村農家書屋,每本書都裝上了電子芯片。當地管理員介紹:“通過安裝電子芯片,村民來借還書籍全部自己操作,信息會自動錄入智能系統(tǒng)?!痹摃葸€配備了電子書閱覽屏,村民既可在現場閱讀,也可用手機下載數字圖書,把喜好的圖書“帶回家”。
作為瀘州首個智能化、自助化農家書屋,石嶺村農家書屋4年多來,通過打造鄉(xiāng)村“24小時智能書屋”,實現了個人身份證通借通還、數據查詢、圖書漂流、網上圖書瀏覽及書屋智能化管理,大大提高了農家書屋使用效率。該農家書屋也因此被評為第八屆全國服務農民、服務基層文化建設先進集體。
在巴中,24小時智能書房也于2019年在南江縣光霧山鎮(zhèn)投用。由240個小格子組成的書架上,擺放著歷史、文學等書籍,讀者通過手機微信掃描二維碼,就可免費借閱書籍。此臺智能書房采用智能識別技術,將自助設備終端、互聯網及移動終端結合,實現24小時免費借閱,無人值守、免押金、免辦卡,方便、快捷。此外,智能書房還可實時查看自助終端借閱情況,分析運行數據,了解讀者的閱讀習慣,根據借閱情況定期對書籍進行補充更新。
數據顯示,四川省目前有農家書屋46318個,實現了行政村全覆蓋。這些農家書屋,在助力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實施,弘揚時代新風等方面發(fā)揮著積極作用。更重要的是,如今這些冒著新鮮氣的書屋,布局也日趨完善。在內江市,通過整合村級建制調整后閑置的農家書屋資源,將書屋直接設在當地條件適宜、有意愿的景區(qū)景點、紀念館、研學基地、村小、村級幼兒園、民間圖書室、電商服務站、農家樂等,掛農家書屋牌子,實現了“書有處放,有人讀”。他們打造的川南大草原“牧歌書屋”“長江書舍”等24個特色書屋,選聘“極其愛書”的鄉(xiāng)賢、教師、經營業(yè)主等作為圖書志愿管理員,讀者也因此有了最好的推薦老師。
四川省圖書館研究館員王嘉陵認為,過去幾年,依托于總分館制、名人捐贈等手段,生長在鄉(xiāng)鎮(zhèn)的書屋有了更豐富的內容。但相較于城區(qū)書屋,在田間地頭開書屋,盡管高顏建筑能通過設計與鄉(xiāng)土環(huán)境相融,但融入村民的精神世界,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這或許是鄉(xiāng)村書屋需要解決的共同問題。因此,他建議,鄉(xiāng)村書屋要提升服務水平,從產品思維向用戶思維轉變,服務內容也應該從單一模式向多業(yè)態(tài)轉變,除了傳統(tǒng)借閱,還應增加更多文旅體驗類內容。此外,政府、鄉(xiāng)村、景區(qū)、店主、讀者群等多方力量參與,才能使這些書屋真正在鄉(xiāng)野里繁茂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