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蜀方知畫意濃
管苠棡 鄔洪青攝
巴蜀攬勝,383×194cm,紙本,2015年 管苠棡作
四川畫家出版60萬字著作,講述翰墨丹青中的“巴蜀山水”——
近日,四川省詩書畫院副院長、著名畫家管苠棡撰寫的《巴蜀山水畫敘論》一書由人民美術出版社正式出版,該書分為“山水畫溯源及第一次變革”“山水畫第二次變革及傳承發(fā)展”“當代實踐思考與未來展望”三冊,以60萬字的篇幅、數(shù)百件繪畫和風景圖片,系統(tǒng)講述了巴蜀山水畫的故事。
一位畫家,為何“不務正業(yè)”搞起學術研究?其實,從十幾歲開始畫巴蜀山水,到如今思考巴蜀山水畫,不管是繪畫實踐還是理論研究,管苠棡有一個清晰的問題意識:巴蜀山水畫乃至中國山水畫,從何處來,要到何處去?巴蜀山水應該怎么畫,才能出更多精品佳作?這正是《巴蜀山水畫敘論》的探索。
□本報記者余如波
三星堆金沙出土文物
有助于探索古代山水畫萌芽
中國古代山水畫究竟起源于何時、何地?關于這個問題,學術界聚訟紛紜,不少人認為應為魏晉時期。
不過,一些學者的研究,卻把人們的注意力引向巴蜀地區(qū)。2005年,陳傳席等人出版《中國畫山文化》一書,認為中國山水畫萌芽于四川漢代畫像磚,為重新研究中國山水畫淵源提供了依據(jù)。管苠棡也認為,魏晉畫家不可能突發(fā)奇想用那么成熟的技法去畫山水,追溯源頭,應該從原始畫山文化和技法萌芽入手。
2014年一天,管苠棡工作之余在網(wǎng)上搜索“中國古代山水圖案”圖片,一件三星堆出土玉璋《祭山圖》出現(xiàn)在眼前。“三星堆文化距今已有5000至3000年歷史,遠遠早于學者此前提出的魏晉和漢代,這一發(fā)現(xiàn)可否為追溯山水畫源頭提供美術考古證據(jù)?”管苠棡興奮不已。
不過,他深知“孤證不立”,于是一方面求助美術史領域專家學者,得知國內(nèi)其他新石器時代至夏商時期出土玉器,目前都沒有發(fā)現(xiàn)山水圖案;另一方面買來《三星堆出土文物全記錄》等書籍,發(fā)現(xiàn)不少神壇、神殿、神樹等文物也有山的圖案。后來,管苠棡又在金沙遺址出土文物中,發(fā)現(xiàn)一件西周石鉞上的《山云禾田圖》。
“它們不但有史學、民俗學和圖像學的研究價值,還有刻畫山川的端倪,呈現(xiàn)出文化上的精神信仰和審美上的藝術自覺,有助于探索畫山文化、技法的萌芽。”管苠棡說。
不僅山水畫起源與巴蜀地區(qū)關系密切,管苠棡在《巴蜀山水畫敘論》中認為,古代山水畫的第一次變革同樣離不開巴蜀,只不過古代相關著作的記載簡要而分散。例如唐代張彥遠的《歷代名畫記》記載:“吳道玄者……縱以怪石崩灘,若可捫酌。又于蜀道寫貌山水。由是山水之變始于吳,成于二李?!?/span>
這里的吳道玄,便是著名畫家吳道子。他于唐代天寶年間奉玄宗之命入蜀寫生,回到長安后在大同殿壁上作畫,相傳凝神揮筆一日而成,嘉陵江三百里的旖旎風光躍然紙上。
黃賓虹傅抱石李可染……
這些大家“入蜀方知畫意濃”
“潑墨山前遠近峰,米家難點萬千重。青城坐雨乾坤大,入蜀方知畫意濃。”
上世紀30年代初,著名畫家黃賓虹寓居四川近一年,講授畫藝之余帶學生到川內(nèi)各地寫生創(chuàng)作,這首詩便是他游歷青城山后有感而發(fā)。
黃賓虹為何有此感嘆?管苠棡在《巴蜀山水畫敘論》中作了解答。原來,黃賓虹入蜀前以研習傳統(tǒng)為主,然而巴蜀山水有別于江南山水的深邃,也有別于北方山水的煙霧彌漫,使得普通技法難以表達。因此他在描繪青城山雨中景象時,創(chuàng)新采用了“沿皴作點法”“濃墨點彩鋪水法”等技法,成為近代以來山水畫一代宗師。
這并非個例??箲?zhàn)爆發(fā)后,大批畫家遷居巴蜀,不少人將對巴蜀風物的感悟融入筆墨,賦予作品以時代審美特征,成就了一大批具有革新精神的山水畫大師。
著名畫家傅抱石于1939年來到重慶,在巴蜀地區(qū)度過了8年時光。他在后來的文章中寫道,“畫山水的在四川若沒有感動,實在是辜負了四川的山水?!边@一時期,傅抱石突破傳統(tǒng)筆墨表現(xiàn)法度,創(chuàng)作出《萬竿煙雨》《瀟瀟暮雨》《金剛坡》《大滌草堂圖》等作品,創(chuàng)立與歷代山水畫皴法都不同的“抱石皴”。
李可染同樣從巴蜀山水中獲益良多。他在抗戰(zhàn)時期和上世紀50年代兩次入蜀,創(chuàng)作出《樂山凌云寺》《峨眉幽徑》《嘉定大佛》《成都望江樓》等作品,在當代美術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霸诶羁扇镜挠绊懴?,中國山水畫走向面向生活、反映時代精神的現(xiàn)實主義道路。”管苠棡說。
“近現(xiàn)代山水畫家面對根深蒂固的傳統(tǒng),需要足夠的膽識和勇氣突破從唐宋至明清形成的藝術觀念,重新建立一整套完善的藝術思想?!惫苘鍡炚f,黃賓虹等入蜀畫家在川寫生創(chuàng)作,在巴蜀山水中相繼“得道”后,本土畫家馮建吳、陳子莊、伍瘦梅等也創(chuàng)立表現(xiàn)巴蜀山水的個人風格,為中國山水畫的發(fā)展做出巨大貢獻。
以畫家少有的大部頭
為描繪巴蜀山水提供支撐
今年60歲的管苠棡,本身就是一位作品極富特色的山水畫家,幾十年的創(chuàng)作過程中,他一直想對巴蜀山水畫進行系統(tǒng)研究。
“繪畫雖然是個體勞動,但不同地域的不同風格,才構成了藝術的豐富性。巴蜀是國內(nèi)自然山水最豐富多元的地區(qū)之一,怎么畫,應該有理論支撐?!惫苘鍡炚f。
早在1999年,他就發(fā)表了上萬字的《走向雄秀與神奇》一文,探討西南山水畫的審美取向。2014年,四川省詩書畫院開始進行繪畫理論研究,《巴蜀山水畫敘論》成為其中的重點課題之一。2014年底,《巴蜀山水畫敘論》正式啟動,獲得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2014年四川省文聯(lián)重點課題等資助?!俺霭嫔缇庉嫼艹泽@,他們說很少有畫家寫出這么大部頭的著作?!?/span>
管苠棡卻覺得平常?!爸袊糯L畫史論著作,有不少是畫家寫出來的,其實就是創(chuàng)作過程中的心得體會。我這部書就是從一個畫家的角度,擺一擺巴蜀山水畫的故事。”
值得注意的是,與一些“書齋式”研究者不同,管苠棡除了梳理文獻資料,還大量采用實地考察、訪談等方式,豐富該書的內(nèi)容。每當外出寫生,他總會帶上相機,拍下貢嘎山、海螺溝、峨眉山、嘉陵江、光霧山等自然風光,還將不少圖片與同題材繪畫作品在書中并置,讓讀者直觀感受、比較,增強論述和觀點的說服力。
管苠棡還對國內(nèi)近30位畫家、理論家進行了專訪,呈現(xiàn)其對巴蜀山水和山水畫創(chuàng)作的所思所想,為讀者提供啟示和借鑒。
下一步,他計劃從研究成果中汲取養(yǎng)分,思考新的繪畫創(chuàng)作方向。“在傳承中創(chuàng)新,這是藝術家的本分,也是一種社會責任?!?/sp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