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名人大講堂”點贊落下閎
孫小淳
落下,一個極其古老而罕見的姓氏,典籍上幾乎無考。落下閎,一個淹沒在歷史長河中的天文奇才,幾乎鮮為人知。然而,隨著落下閎被四川歷史名人文化傳承創(chuàng)新工程辦公室評為首批四川歷史名人,這位來自閬中的西漢天文學家,重新走進大家的視野。
2月24日,中國科學院大學人文學院常務(wù)副院長、教授、國際科學史學院院士孫小淳飛抵成都。他將于25日晚登上“名人大講堂”,解讀落下閎的天文世界。談及這位西漢民間天文學家入選為首批四川歷史名人,孫小淳表示很欣慰:“落下閎在中國天文史上的地位很高,市民朋友能夠為落下閎投票,說明大家關(guān)心天文學,對天文學背后的文化現(xiàn)象很感興趣,這是我們從事天文學研究的學者喜聞樂見的現(xiàn)象。”
劇透
太初改歷的來龍去脈
2月25日晚7點30分,由實施四川歷史名人文化傳承創(chuàng)新工程領(lǐng)導小組辦公室主辦、四川日報報業(yè)集團(封面新聞、華西都市報)承辦、四川省圖書館協(xié)辦的“名人大講堂”,將在四川省圖書館星光大廳舉辦第六場、也是己亥豬年首場講座。孫小淳教授將以《經(jīng)營渾天,運算轉(zhuǎn)歷——巴蜀天文學家落下閎》為題,分享落下閎的宇宙觀。
根據(jù)《史記·歷書》記載:“王者易姓受命,必慎始初,改正朔,易服色,推本天元,順承厥意?!庇纱丝梢姡瑲v法是天命的象征,帝王政治的要務(wù)。而落下閎在天文學上的功績之一,就是參與創(chuàng)制了《太初歷》。孫小淳教授劇透,他將在名人大講堂上娓娓道來太初改歷的來龍去脈。
漢武帝元封七年,太史令司馬遷與太中大夫公孫卿、壺遂等上書,“言歷紀壞廢,宜改正朔”。漢武帝征求了御史大夫兒寬和博士們的意見后,詔令司馬遷等“議造漢歷”。來自巴蜀民間的落下閎應召,與侍郎尊大、典星射姓、治歷鄧平、長樂司馬可、酒泉侯宜君、方士唐都等官方和民間專家二十余人一起,制定了十余部歷法。
后來武帝下詔,將落下閎、鄧平所創(chuàng)歷法合并使用,先于四方試行,后詔令天下改用此歷,并改年號為太初元年。這部震爍古今的歷法,也由此命名為《太初歷》。
點贊
世界天文學上的大家
“盡管現(xiàn)在了解落下閎的人不算太多,但實際上他在中國天文學史上地位很高,甚至是世界天文學的大家。”孫小淳教授從事天文學史研究多年,對落下閎頗為贊賞。在他看來,落下閎能夠入選首批四川歷史名人,源于他在天文學上的杰出貢獻。
漢代時期,中國天文學十分發(fā)達,與古希臘不相上下,落下閎的研究成果放之世界都算先進。當時,中國的天文體系與古希臘并駕齊驅(qū)。而落下閎參與創(chuàng)制的《太初歷》,集中國傳統(tǒng)歷法之大成,在系統(tǒng)觀測和數(shù)學結(jié)構(gòu)方面有一系列創(chuàng)新,與比他晚200年的古代希臘天文學家托勒密的《天文學大成》所建構(gòu)的系統(tǒng)相比較并不遜色。
《太初歷》作為中國第一部有完整文字記載的歷法,為后世歷法立下了標桿,是后人認識理解中國傳統(tǒng)歷法,以及認識中國傳統(tǒng)的渾天說的宇宙理論不可缺少的基本知識。
落下閎創(chuàng)制了天文觀測儀器渾儀,測定了二十八宿的星度,為新的天文宇宙觀“渾天說”奠定了觀測的基礎(chǔ)。他“運算轉(zhuǎn)歷”,制定了新的天文歷法《太初歷》,其理論、測量、推算及天文常數(shù)體系構(gòu)成了中國古代天文學的“漢范式”,成為后世天文歷法的典范?;谝陨戏N種天文學貢獻,孫小淳點贊:“落下閎是中國天文學的先師,也是世界天文學的大家?!?br />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曾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