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選中國城市“在地”策展 為什么是成都?
成都·蓬皮杜:“全球都市”國際藝術雙年展今日開幕
首次選中國城市“在地”策展 為什么是成都?
昆勒·阿德耶米/NLé建筑事務所, “MFS IIIx3–岷江漂浮系統(tǒng)”,2018 攝影 張青青
9月25日,成都市世界文化名城建設大會召開,弘揚中華文明,發(fā)展天府文化,努力把成都建設成為獨具人文魅力的世界文化名城,成為天府大地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生動實踐。每一座世界文化名城,都有其特定歷史階段的時代表達。市委十三屆二次全會提出,要塑造“三城三都”國際標識,提升城市文化溝通力和全球傳播力?!叭侨肌奔仁菤v史傳承也是現(xiàn)代表達,是歷史積淀在現(xiàn)代生活中的深刻映射。
今日,由蓬皮杜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毛繼鴻藝術基金會(MJHAF)、成都傳媒集團聯(lián)合主辦的成都·蓬皮杜:“全球都市”國際藝術雙年展,將在東郊記憶音樂公園揭開帷幕。展覽以“延展智慧”為主題,呈現(xiàn)來自全球20余個國家和地區(qū)的60位藝術家與小組的百余件作品,涵蓋國際藝術展覽、藝術家駐地創(chuàng)作、音樂表演、水上藝術裝置等多個板塊。本屆雙年展上,成都將以藝術這一國際化語言與世界交流對話,全城濃厚的國際化藝術時尚氛圍,不僅將展現(xiàn)這座城市的優(yōu)雅氣質(zhì),更展示成都加快建設世界文化名城的時代雄心。該展覽首次選擇中國城市“在地”策展,就選在成都舉行,為什么?
作為天府文化重要組成部分
成都藝術獨樹一幟
文化,歷來是成都最厚重的底色,是成都人驕傲的榮光。千百年來,成都既傳承著燦爛輝煌、弦歌不輟的巴蜀文脈,又書寫出豐富多彩、獨具魅力的天府文化。作為天府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成都藝術更是獨樹一幟。成都在中國書畫各個重要歷史時期,都涌現(xiàn)出具有代表性的藝術家。天府文化的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基因,早已深埋于這座城市的藝術傳統(tǒng)之中:早在公元938年,后蜀主孟昶就在成都建立中國第一個皇家畫院,開中國皇家畫院先河。以畫師黃筌、黃居寀父子為代表的工筆花鳥畫家創(chuàng)造的院體畫,影響中國繪畫上千年;唐朝安史之亂發(fā)生后,書畫名家紛紛入蜀,其中包括各畫派代表韋偃、孫位、滕昌佑、貫休等;宋朝,蜀中蘇公東坡落筆文章,石室先生逸寫墨竹……這個時期的蜀中畫風開中國文人畫先河。
到了抗戰(zhàn)時期,作為大后方的四川更廣納四??〗?,全國書畫名家大批入川,成都自此大家云集名家輩出,藝術繁榮延綿至今,顯示出天府成都的開放包容,其中包括張大千、徐悲鴻、黃賓虹等。
成都是“中國藝術第三城”
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交相輝映
成都不僅有著深厚的藝術底蘊和歷史傳承,同時也善于包容吸納世界優(yōu)秀藝術,是中國當代藝術重鎮(zhèn),傳統(tǒng)藝術與現(xiàn)當代藝術的交相輝映,讓成都被譽為繼北京、上海之后“中國藝術第三城”。中國當代藝術著名批評家栗憲庭曾說:“成都藝術家最讓人感到敬佩的是,他們非常抱團合群,這導致成都當代藝術數(shù)十年發(fā)展一直都比較連貫,沒有出現(xiàn)斷層。”正是在以周春芽、何多苓等為代表的前輩當代藝術家“傳幫帶”影響下,在趙能智、郭偉、楊冕等中堅力量藝術人才的支持下,成都藝術新人迅速崛起。此外,成都藍頂、濃園為代表的眾多藝術聚落,吸引了數(shù)百位天南海北的藝術家在成都扎根生活創(chuàng)作。樂觀包容的天府文化特質(zhì),讓這座城市成為藝術家成長的一片沃土。
談及成都的文化藝術氛圍,著名當代藝術家何多苓評價說,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我很感謝成都良好的藝術生態(tài),讓藝術家們在這里生活創(chuàng)作都很安逸?!彼寡裕骸昂芏嗄贻p藝術家都留在了成都,離不開成都特有的安逸的生活環(huán)境和良好的藝術創(chuàng)作氛圍?!?/p>
在全球藝術對話語境下
展現(xiàn)成都文創(chuàng)實力
“全球都市”國際藝術雙年展,是法國蓬皮杜國家藝術文化中心于2016年創(chuàng)立的一個專注于全球展覽及藝術研究實踐的平臺。成都·蓬皮杜:“全球都市”國際藝術雙年展,是由該平臺發(fā)起的第二個大型展覽,同時也是蓬皮杜國家藝術文化中心作為全球重要藝術機構從巴黎走向成都,首次在中國城市進行的“在地”策展實踐。為什么選擇成都?是因為天府文化的深厚底蘊以及成都濃厚的藝術氛圍。當代藝術是多姿多彩的,本屆雙年展在參展藝術家和作品的選擇上,跳出以往注重歐美藝術家的窠臼,向觀眾展現(xiàn)當代藝術的更多可能性;而成都作為中國當代藝術重鎮(zhèn),通過此次展覽,將在全球藝術對話的語境下,展現(xiàn)一座城市的文創(chuàng)實力和藝術魅力。
新聞鏈接
錦城湖上的神奇漂浮系統(tǒng)
明日與公眾見面
水與城市的當代新型關系是什么?在本屆雙年展錦城湖展區(qū),尼日利亞建筑師、設計師及城市研究者昆勒·阿德耶米(Kunlé Adeyemi)領銜NLé建筑事務所,構筑起一座水上漂浮系統(tǒng)——“MFS IIIx3–岷江漂浮系統(tǒng)”,并探討水與城市、水與未來生活之間關系。該項目將于明日與公眾見面。昨日,記者提前來到錦城湖展區(qū)探營,感受水上漂浮系統(tǒng)的神奇。
記者在現(xiàn)場看到,錦城湖上的“MFS IIIx3–岷江漂浮系統(tǒng)”由三個漂浮結構組成,包括一個開敞的音樂廳、一個室內(nèi)展覽空間和一個小的信息亭,它們聚落般地環(huán)繞著一座三角形的公共廣場。人們可以在這個廣場會聚,思考藝術和水文化,憧憬生態(tài)的未來。據(jù)了解,“MFS IIIx3–岷江漂浮系統(tǒng)”是受都江堰水利灌溉系統(tǒng)的形態(tài)啟發(fā),使用木材搭建出主體結構,并在屋頂及外立面覆以手工制作的竹藝編織,平衡其對極簡的工業(yè)化與傳統(tǒng)手工藝之間的追求。金字塔形的木結構框架,可以確保即使水環(huán)境發(fā)生巨大改變,整個建筑空間也能保持相對的穩(wěn)定。底部的浮動系統(tǒng)使得新型空間可以輕盈地浮在水面,如此形成一種“臨時停泊”漂浮模式。
在昆勒·阿德耶米的水上項目中,城市與水的關系從互相抗衡轉(zhuǎn)變?yōu)橄嘀嗳诘目沙掷m(xù)生態(tài)連結?!癕FS IIIx3–岷江漂浮系統(tǒng)”在錦城湖建立起一個多重公共空間,漂浮的木質(zhì)建筑與湖沿岸的居民群落交織呼應,從而延展出關于成都水生態(tài)與水文化記憶的多維度空間。
本組稿件由本報記者 王嘉 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