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成博看青銅重器西周銅禁
青銅饕餮盛宴 眾多國寶不容錯過 到成博看青銅重器西周銅禁
當舉起酒杯,準備與朋友觥籌交錯之時,如何提醒自己“美酒雖好,不要貪杯”呢?古人自有妙招。
在成都博物館“秦蜀之路青銅文明展”上,一件體型巨大的長方形青銅器十分引人注目。成博講解員馮思穎介紹,這件陜西寶雞渭濱區(qū)博物館藏品,正是西周時期古人倡導禁酒思想的禮器。銅禁存世十分稀有,而本次展出的西周銅禁是新中國成立后首次發(fā)現(xiàn),也是經(jīng)過考古發(fā)掘獲得的唯一 一件,此次來成都展出,機會十分難得。
擺放酒器的幾案
在本次秦蜀之路青銅展琳瑯滿目的文物中,這件外形像茶幾的銅禁因體型巨大、紋飾精美十分扯眼球。問及用途,馮思穎介紹,它是中國古代貴族在祭祀、宴饗時擺放盛酒器的幾案。
石鼓山位于陜西省寶雞市渭濱區(qū),早在漢代就有青銅器出土,素有“青銅器之鄉(xiāng)”美譽。寶雞市文物局副局長劉宏斌回憶,2012年6月,一座帶著6個壁龕、隨葬大量青銅器的墓葬在當?shù)爻鐾?,引起世界震驚。
在這座被考證為姜姓族群貴族墓地中,考古人員發(fā)現(xiàn)大量造型奇特、紋飾精美的器物,如龍紋禁、方彝、形器、四耳乳釘獸面簋、犧尊等,均極為罕見。其中出土的青銅禮器擺放整齊有序,組合完整,保存完好,而且器體大,風格突出,時代特征明顯。2014年4月,石鼓山西周墓地被評為“2013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fā)現(xiàn)”之一。
尤其是這件西周銅禁,出土時,它上面和四周擺放著方彝、卣、尊、罍、斗、爵等多種青銅酒具。由于是新中國成立后首次發(fā)現(xiàn)、且是唯一經(jīng)過科學發(fā)掘的一組西周青銅禁組合,具有很高的考古價值。
劉宏斌說:“西周銅禁具有極高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豐富了寶雞地區(qū)商周考古內(nèi)容,還為我國商周時期的歷史和考古研究提供了新資料,對研究古代青銅器和喪葬制度有重要參考價值?!?/p>
警示禁酒的禮器
“禁”這一禮器,作于周武王滅商之后。為何盛放酒具的幾案,被命名為禁呢?
《說文解字》記載:“古者儀狄作酒醪,禹嘗之而美,遂疏儀狄?!眱x狄釀造出了甘冽的美酒,夏禹品嘗后覺得酒的味道實在太美,便做出了“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國者”的預言。果不其然,殷商貴族嗜好喝酒,王公大臣酗酒成風,荒于政事。特別是商紂王嗜酒無度,生活奢靡導致亡國。
西周建國后,總結(jié)前朝教訓,禁止周人酗酒。周公命令康叔在殷商故土衛(wèi)國頒布了禁酒令——《酒誥》。在這篇中國最早的禁酒令中,提出“無彝酒”,即不可經(jīng)常喝酒;“飲惟祀”,只有祭祀和為父母、老人祝福時,才可以喝—些酒;“德將無醉”,飲酒要有節(jié)制等,成為必須嚴格遵守的關于酒的法規(guī)。對于經(jīng)常聚眾飲酒的人,《酒誥》規(guī)定將被押解京城處以死刑。
“禁”這種青銅禮器,應該就是誕生于這一背景之下。貴族諸侯雖在祭祀時可以飲酒,但盛放酒具的銅禁,隨時告誡他們要飲酒有度,故為“禁”。
西周銅禁寶雞出
據(jù)主持那次考古工作的寶雞市考古研究所所長劉軍社介紹,目前國內(nèi)西周時期銅禁僅在寶雞出土過。清末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寶雞戴家灣一個農(nóng)民挖出夔蟬紋禁,先被陜西巡撫端方收藏,后流入美國,現(xiàn)藏于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1927年7月,軍閥黨毓坤在寶雞戴家灣盜掘古墓發(fā)現(xiàn)銅禁3件,其中1件現(xiàn)藏天津藝術博物館,是黨毓坤所盜得三件銅禁中最小的一個,另外兩件至今下落不明。
此次亮相成博的銅禁,造型規(guī)整,紋飾精美。銅禁四側(cè)面邊沿部素面,正中飾直棱紋,外飾以雷紋作地的夔龍紋長方形邊框。這種夔龍紋盛行于商和西周前期的青銅器上,夔是古代傳說中近似龍的動物,多為一角、一足、口張開、尾上卷。在商周青銅器中,簋、卣、觚、尊等青銅器上多裝飾夔龍紋。
為何這些銅禁都出土于寶雞?劉軍社在《西周銅禁與姜戎人》一文中指出,石鼓山的銅禁出自姜戎族墓葬是不爭的事實。寶雞既然能生產(chǎn)出帶座的簋,再生產(chǎn)單體的器座如石鼓山的禁,再進一步做成較大形制的禁,也就不是什么困難的事,從技術層面講是可能的。自商以來寶雞就是姜戎族的老家,既然方座簋與禁都與姜戎族有聯(lián)系,可以推測,禁與方座簋一樣也發(fā)源于寶雞地區(qū)。
青銅饕餮盛宴 眾多國寶不容錯過
8月6日晚,在“秦蜀之路青銅文明展”上,來自成都平原、關中平原、漢中平原三地的250余件青銅器重磅亮相,其中一級文物超過五分之一。
除了素有“中國之源”之稱的國寶何尊,還有以下這些重點文物參展,精彩不容錯過。
亞伐方罍
陜西洋縣文物博物館藏
罍之名見于《詩經(jīng)》,罍可用于盛酒,也可用于盛水。罍有方罍、圓罍兩種,共同形制特點是斂口,直頸或微斜,折肩或圓肩,器身最大徑(或最寬處)在肩腹交接處,腹壁自此向下斜收成底。
本次展覽展出的獸面紋方罍、亞伐方罍器蓋均為廡殿四阿式,裝飾以雷紋為底的倒置卷角獸面紋。罍體直頸,圓肩,弧腹,凹底。較大一件底部有補鑄痕跡,左耳內(nèi)側(cè)壁鑄有銘文“亞伐”。這對方罍1976年出土于陜西城固縣蘇村小冢,是漢中地區(qū)目前發(fā)現(xiàn)的最大銅禮器。
獸面紋瓿
陜西洋縣文物博物館藏
瓿盛行于殷商時期,為盛酒或盛食之器,大口而低矮,根據(jù)其“瓦”字旁,可知其淵源應與陶器相關。此瓿方尖唇,矮頸,圓鼓腹,斜直圈足,圈足上有等距離三個方形或不規(guī)則形的鏤孔。
龍紋小銅罍
陜西寶雞青銅器博物院藏
有蓋,罍體小口,斂頸,圓肩,矮圈足。蓋中有蒜頭狀握手,蓋面隆起,上飾一周四組高浮雕夔龍間圓渦紋。夔龍裂口,圓目,折身,卷尾。
上世紀五十至八十年代,四川彭縣竹瓦街陸續(xù)出土了9件銅罍,其中6件與此罍造型相似。裝飾繁復的盔形器蓋,器身的紋飾,無不顯示著兩地的文化聯(lián)系。
銅人
陜西寶雞青銅器博物院藏
立姿銅人圓臉,尖頜,顴骨突出,額頭較窄,眉目細長,大鼻頭隆起,兩耳較大,雙臂彎曲至右肩,兩手似有所握,呈圓環(huán)狀。銅人的立姿、雙手中空似持物等特點,與三星堆青銅立人有一定相似之處。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曾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