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最美的青春》在央視一套開播
講述塞罕壩造林人傳奇故事
電視劇《最美的青春》昨晚在央視一套開播
《最美的青春》劇照
“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這是昨日央視一套首播的電視劇《最美的青春》中,主角馮程(劉智揚 飾)、覃雪梅(何雨虹 飾)等“林一代”對塞罕壩愛的告白,他們將造林看作神圣的事業(yè),把最美的青春留在位于河北承德的塞罕壩,書寫了荒原變林海的綠色傳奇。劉智揚說,劇組在烏丹的沙漠拍攝時,為拍好劇中的沙漠情節(jié),大家在六級大風中迎著風沙,高水準完成了拍攝。此外,為了向觀眾展現(xiàn)當年真實的塞罕壩,何雨虹在零下30攝氏度的雪地里,一個鏡頭重復拍攝多次,睫毛上都結滿了冰霜。劉智揚、何雨虹等一眾演職人員,和劇中的塞罕壩造林人一樣,再現(xiàn)塞罕壩精神,詮釋“最美的青春”。
電視劇《最美的青春》由“傳奇劇王”郭靖宇監(jiān)制,郭靖宇、楊勇?lián)慰偩巹。夼d茂導演,于去年9月開機,劇組輾轉北京、天津、杭州、承德塞罕壩、內蒙古烏拉蓋等八地取景,共拍攝162天,跨越秋、冬、春三個季節(jié),原汁原味地還原了第一代塞罕壩造林人的造林傳奇故事。該劇講述上世紀60年代初,以馮程、覃雪梅等為代表的來自全國18個省市林業(yè)大中專畢業(yè)生,與承德圍場林業(yè)干部職工為骨干的共369人開荒造林,積極響應祖國號召,與大自然勇敢抗爭,建設成了“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林?!?,也創(chuàng)造了“牢記使命、艱苦創(chuàng)業(yè)、綠色發(fā)展”的塞罕壩精神。
記者了解到,為了還原上世紀60年代初塞罕壩的真實場景,劇組克服困難,深入荒漠,歷經風沙侵襲,挑戰(zhàn)低溫與“白毛風”(大風、降溫并伴有降雪的天氣)斗爭,立志打造青春贊歌。為了真實再現(xiàn)塞罕壩的無垠荒漠,主創(chuàng)團隊頂著七八級狂風堅持拍攝,每個人回到駐地都可以從身上倒出二斤沙子。在零下40攝氏度的克什克騰,所有公路都被大雪覆蓋,團隊決定徒手搬運所有設備、道具。為了真實還原刮“白毛風”的戲份,攝制組忍著“白毛風”吹在臉上的疼痛,日夜趕工拍攝。為了保證電力供應,攝制組制作了一個寬五米、長八米的鐵槽,用起重機把發(fā)電機吊到槽上,把槽做成船的樣子,兩個挖掘機一個在前頭拉、一個在后面推,終于把發(fā)電機運到現(xiàn)場。片中狂風暴雪的極端天氣,以及荒漠中的沙塵暴場景,正是團隊堅持不懈的效果呈現(xiàn)。
郭靖宇是土生土長的承德人,他表示,塞罕壩林場有句老話是“獻了青春獻終身,獻了終身獻子孫”,能有幸拍攝一部反映塞罕壩人半個多世紀艱苦卓絕奮斗史的作品是自己的榮幸。這部電視劇雖沒有大腕參與,但郭靖宇表示:“我們每一位主創(chuàng),都是專業(yè)精英,并已深刻理解了塞罕壩精神。每一位年輕演員,都是演技精湛、吃苦耐勞、充滿正能量的合格人才;每一位老演員都是愛崗敬業(yè)、德藝雙馨的優(yōu)秀藝術家,比如說高明先生。我們盡最大的努力拍好這部戲,不負重托,不負時代?!?/p>
本報記者 陳蕙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