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麗萍攜新作來蓉 舞臺劇《平潭映象》向海而生
楊麗萍攜新作來蓉 舞臺劇《平潭映象》向海而生
將于9月在成都連演三場
楊麗萍來蓉推介新作
“我與成都觀眾有十幾年的感情,大家都知道我以往的作品《孔雀》《兩棵樹》,大多是寫云南那方水土,這次我?guī)淼男伦鳌镀教队诚蟆泛芴貏e,我相信劇中的海洋文化會給成都觀眾帶來別樣的感受?!弊蛉障挛?,舞蹈藝術家楊麗萍帶著她的首部海洋題材多媒體舞臺劇《平潭映象》,現(xiàn)身方所成都店,和成都觀眾見面敘舊。
今年1月,舞臺劇《平潭映象》啟動了亞洲巡演,場場爆滿。9月14日至16日,該劇將在錦城藝術宮連演三場?!镀教队诚蟆肥菞铥惼嫉诎瞬看笮臀枧_劇作品,該劇不再植根“山野”,而是面朝大海。在楊麗萍看來,一個人生命最美好的感覺就是去創(chuàng)造,她認為自己的創(chuàng)造能力來源于文化傳承,“不僅僅是傳承孔雀舞、海菜腔,而是傳承我們民族的精神和文化。”
談新作
劇中有個“多面人”貫穿
上世紀初才在福建建縣的平潭,見證了數(shù)不清的海上揚帆,也讓生于斯長于斯的當?shù)叵让裨谙蚝6拈L期勞作中,積淀了豐厚的海島文化。以平潭為對象,楊麗萍創(chuàng)作了舞臺劇《平潭映象》,將平潭的山、水、海浪,甚至石頭,都搬上了舞臺。該劇是繼《云南映象》《黃山映象》后,楊麗萍的第三部映象系列作品。
《平潭映象》全劇分為四幕,共14個篇章,首次以藝術形式呈現(xiàn)了“人類與海洋”的場景,展現(xiàn)了人類“與海為伴,向海而生”的拼搏、包容精神。該劇講述了海壇的先民“君山王”與海的女兒“平潭藍”相識相戀,共御外敵入侵,追求美好生活的故事?!镀教队诚蟆飞疃热诤虾I辖z綢之路、海洋海防等文化,也串起了鼓樂、南島語族、藤牌操、提線木偶、舞龍舞獅、媽祖等當?shù)靥厣袼孜幕?/p>
從最初《云南映象》中的藏族老者到后來《孔雀》中小彩旗不停旋轉(zhuǎn)演繹的“時間”,再到《十面埋伏》中貫穿全場的剪紙人,一個個具有強烈符號化的元素,始終存在于楊麗萍作品中。楊麗萍透露,《平潭映象》中的這個符號叫“多面人”,“生活中,許多人都戴著喜怒哀樂的面具,這就是人性。這個作品里也設計了‘多面人’這樣一個貫穿人物,他身上有無數(shù)個面具,每個面具都代表了一個造型、一種情緒,他會把人內(nèi)心的一些東西用舞臺藝術手段呈現(xiàn)出來?!?/p>
談創(chuàng)作
劇場需要施展一些魔法
楊麗萍的作品向來以大制作著稱,《平潭映象》中服化道的數(shù)量、大小、制作難度,均突破了她以往的創(chuàng)作,需要6輛13.5米的超長道具車才能裝完。整場演出共有200多套服裝,50余個造型,既有極具當?shù)靥厣氖^厝民居、高達6米的王船、超大平潭木偶,也有《山海經(jīng)》中的九尾狐和日本傳說中的般若、天狗,以及嬌俏的花仙子、火紅色的麒麟、深藍色的巨龍,《平潭映象》也因此被譽為中國舞臺上的第一部魔幻大片。劇場是什么地方?劇場就是做夢的地方,而楊麗萍就是施展這場魔法的人。楊麗萍坦言,她花了2年時間去創(chuàng)作這部作品,基本上挖遍了整個平潭,甚至福建這一方最經(jīng)典、最有特點的東西,但作品不能只展示軀殼,需要有靈氣和靈魂,“平潭人的勞作中缺乏舞蹈元素,因此,如何把漁民的島嶼生活及‘趕?!瘎谧靼岬轿枧_上并用肢體完美呈現(xiàn)出來,是很大的難題。比如舞臺上的龍,一般由演員舉個棍子來展示,而服裝設計師崔曉東就想方設法把龍做得和舞蹈有關系,這不是一個簡單的道具,而是人和龍的結合。這樣的創(chuàng)造很魔幻,很有意思?!?/p>
在楊麗萍的口袋里,下一個掏出的會是什么角色?楊麗萍向記者透露,她的下一部作品將用藏族舞蹈來呈現(xiàn)舞劇《春之祭》?!洞褐馈肥且魳芳宜固乩乃够牟恍嘟?jīng)典,已有眾多版本的舞臺作品問世,德國舞蹈家皮娜·鮑什1975年編排的版本給了楊麗萍啟發(fā),“音樂表達、舞臺裝置等都很棒,皮娜·鮑什把很多泥土搬上舞臺,顯得原始而有力量,這讓我想到用藏族舞蹈來演繹《春之祭》。”
談傳承
文化傳承需要后繼有人
值得一提的是,《平潭映象》中,“君山王”和“平潭藍”的兩位扮演者大朱、水月,都是新人,尤其是水月,兩年前從學校畢業(yè)后加入楊麗萍的藝術團,如今就獲得這樣重要的演出機會。楊麗萍認為,文化傳承需要后繼有人?!拔耶斈旮酄敔攲W孔雀舞,才創(chuàng)造了自己的孔雀舞,大家熟悉的小彩旗、蝦嘎、小阿鵬,還有剛剛步入舞臺的水月,他們也需要更多的平臺和機會?!睏铥惼颊f。
談及小彩旗沒在《平潭映象》中出演角色,楊麗萍直言:“她不適合跳這個舞,如果是小彩旗來跳,就是另外一個編法。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每個角色都需要合適的人來演?!睏铥惼几嬖V記者,小彩旗正在倫敦學習莎士比亞戲劇表演,“小彩旗喜歡表演,她16歲就演了田沁鑫導演的《山楂樹之戀》,這是很難得的。人各有志,學戲劇是好事,我們要尊重她的想法?!?/p>
本報記者 陳蕙茹 攝影 謝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