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門舞集《水月》即將亮相國家大劇院
當東方太極“遇見”巴赫音樂
——云門舞集《水月》即將亮相國家大劇院
在“鏡花水月畢竟總成空”的佛家偈語中獲得靈感作舞,舞蹈動作根據(jù)臺灣太極拳大師熊衛(wèi)所創(chuàng)“太極導(dǎo)引”的原理發(fā)展成形,由臺灣云門舞集創(chuàng)始人兼藝術(shù)總監(jiān)林懷民編創(chuàng)于1998年的經(jīng)典舞作《水月》,即將于8月25日至28日首次亮相國家大劇院。
自2009年以來,云門舞集便頻頻亮相國家大劇院舞臺。從第一部融合古典意境和現(xiàn)代意識的《行草》,到2011年的《流浪者之歌》、2013年的《九歌》、2014年的《松煙》,都以截然不同的觀感體驗給首都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012至2015年間,充滿青春活力的云門舞集二團也以《云門新聲》《斷章》《來》等舞蹈作品,讓觀眾見識到了云門的新生力量和藝術(shù)傳承。此番,云門舞集一團再度來京,舞者們將帶來林懷民的代表作品《水月》,把無限靈感化為生動寫意的肢體語言,為觀眾傳達云門舞集對藝術(shù)的獨特感悟。
《水月》這出以東方身體文化入舞的作品采用了西方經(jīng)典音樂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這首西方經(jīng)典肆意流淌在東方太極的一招一式中,呈現(xiàn)出純粹、空靈的境界。《紐約時報》評價:“《水月》的舞蹈是巴赫音樂的化身。”幕啟時,燈光挑出一位白褲系腰的男舞者站在勾畫白色水紋的黑地板上,舞者形象同時也倒映在半空的巨型鏡面中。隨著舞蹈的進行,舞臺背景時而露出方形明鏡,顯現(xiàn)如夢似幻的舞影。舞蹈下半段,潺潺流水漫滿舞臺,映出白衣舞者的倒影。尾聲中,舞臺亮出頂天立地的鏡墻,映照舞者,與映照水中的舞影渾然一體。用林懷民的話來說:“舞蹈的本體是生命、是呼吸。”《水月》以太極入舞,舞者以呼吸吐納為節(jié)奏,柔中帶剛,由丹田導(dǎo)氣引身,帶動肢體的動作綿長有力,如行云流水,如楊柳迎風(fēng),如水草漫延,亦如泰山頓挫。無論獨舞或群舞,舞者如一股細膩流轉(zhuǎn)的清泉浸潤進觀眾的心靈深處,如同一趟讓人不想走到終點的旅程。
《水月》自1998年首演至今已演遍全球,獲得海內(nèi)外熱烈好評,成為林懷民上世紀90年代的巔峰之作。在北京舞蹈學(xué)院副教授、舞蹈學(xué)博士慕羽看來,《水月》最打動她的是它的“寧靜”和“純凈”,“這份獨特的‘靜’和‘凈’能穿越時空的距離直通當下,所以,品鑒《水月》,東方的意境竟然與巴赫的音樂毫無違和感,猶如對水月鏡花這等清虛之物的了悟。觀舞聽音也像一面‘鏡子’,反觀人心,水清則月臨,心靜則佛現(xiàn)”。
對于該如何欣賞《水月》,林懷民強調(diào),用心感受就對了,專注才能看到美。慕羽則表示,放輕松是最好的準備,只要走進劇場,給自己專注于當下一次機會,哪怕偶爾為之,也很彌足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