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2016年初夏,在朱自清的家鄉(xiāng)揚州舉行的第四屆“朱自清散文獎”頒獎典禮上,本報記者蔣藍作為獲獎?wù)撸肿鳛橛浾撸瑢α硗鈨擅@獎?wù)甙?、周曉楓,以及朱自清的孫子朱小濤,文學評論家施戰(zhàn)軍、張新穎,就朱自清與中國散文、中國精神等話題展開了群訪。
嘉賓
施戰(zhàn)軍,1966年生于吉林通榆。北京大學中文系博士后,曾任魯迅文學院副院長,現(xiàn)任《人民文學》主編。
張新穎,1967年生于山東招遠。文學博士,現(xiàn)任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會理事。主要從事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和當代文學批評。
阿來,1959年生于四川省馬爾康縣,當代著名作家,茅盾文學獎史上最年輕的獲獎?wù)?,四川省作協(xié)主席,兼任中國作協(xié)第八屆全國委員會主席團委員。
周曉楓,1969年生于北京。著名作家,1992年畢業(yè)于山東大學中文系。曾做過8年兒童文學編輯,2000年調(diào)入北京出版社。曾獲魯迅文學獎、馮牧文學獎、冰心文學獎、莊重文文學獎、朱自清散文獎等獎項。
朱小濤,1959年11月生。朱自清嫡孫、揚州市文化研究所所長,揚州市朱自清紀念館名譽館長。
對話
朱自清的風骨,就是中國精神
記者:為什么要在朱自清家鄉(xiāng)重提中國精神?
施戰(zhàn)軍:中國是無可爭議的散文大國。先秦諸子里,哪一個敘述不是散文呢?莊子的《逍遙游》展示出來的燦爛想象與深邃哲理,成為先秦散文高峰。秦漢時期的散文較為結(jié)實,更不用說情理并重、獨出樞機的魏晉文章了。后來還有高標一千年的唐宋八大家……因此,散文發(fā)展到今天,重申中華散文與中國精神非常重要。
在我看來,提出“中華散文與中國精神”這個理念得自于朱自清先生的文章,“丈夫氣”恰恰是朱先生骨子里的東西,端直的言辭和爽朗的意氣統(tǒng)一結(jié)合成一個作家的風骨。朱自清的風骨,就是中國精神。人們在臺上朗誦的都是朱自清讓人耳熟能詳?shù)纳⑽?,比如《背影》《荷塘月色》,這只是朱自清整個寫作中非常小的一部分。
朱自清首先是古典文學學者,大學問家,同時是一位教育家。我們更應該閱讀他寫于抗戰(zhàn)時期的大量文章,從中才能進一步領(lǐng)略到他的風骨和魅力。
一個人與養(yǎng)育他的故土之間,具有不可割舍的文化浸潤。揚州處在南北文化交匯的地方,既帶有南方的細密,古代的風月感,同時也帶著北方的爽利,甚至有些剛猛的力道。這里的人性格里也有這種成分,我們路過史可法路,就自然想起史可法的鐵血。剛烈與柔媚在這里相遇,這里既有人們勤勤懇懇的樸實勞作,也有白天“皮包水”、晚上“水包皮”的閑適。揚州是中國文化的縮影,承先啟后,面對歷史與全新的物象,值得好好梳理。
從《詩經(jīng)》開始,重新學習語言
記者:請問阿來平時寫散文有何秘不示人的習慣?
阿來:我一般寫文章,絕不先寫標題。談不上什么“秘籍”,但這也是自己的寫作特點。起初我不大愿意寫散文,1980年代我對散文有一種看法,認為散文會寫成空洞的華麗文體,對這樣的文字我保持高度的警惕。再比如散文詩這種文體,有好的情緒就寫詩,或者寫成散文,為什么竟然是散文詩呢?我有點不解。
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我也會碰到很多問題,比如我不可能永遠在規(guī)定的體裁中創(chuàng)作。記得林語堂說,中國人把審美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這是中國知識分子讀書識字的傳統(tǒng)。你會發(fā)現(xiàn)一個現(xiàn)象,歷史上大部分寫出散文名篇的,往往都不是職業(yè)散文家。
我一直相信中國傳統(tǒng)的文字書寫。詩歌和小說,從觀念和形式上,受到外國文學的影響,但我們始終用中華民族的語言寫作,帶有文化遺傳密碼,那是風雅的傳統(tǒng)。最后我們面對的,還是語言的問題。我們可以從《詩經(jīng)》開始,重新學習語言。
擺脫狹隘,樹立“大河散文”意識
記者:作為評委,張教授如何看待本屆朱自清散文獎體現(xiàn)出的散文趨勢?
張新穎:本屆朱自清散文獎評選結(jié)果,5位獲獎?wù)叻浅2灰粯?,不僅在于個人創(chuàng)作的特色成就,更在于他們把中國散文的局面撐開了,把以往對散文的理解從狹隘模式中解放出來了,這是作家多年努力的成就。
大約從20世紀50年代一直到80年代初期,人們對散文的理解比較狹隘,設(shè)定條條框框,極大地制約了散文的發(fā)展。回過頭來看文脈,文脈是一條寬廣的大河,近代散文寫作就很豐富、寬闊。朱自清的散文也有我們不熟悉的內(nèi)容,朱自清的日記就是了不起的大散文。我希望大家擁有寫作最原始的沖動。散文是一個自由的文體,不要把自己限定死了。章太炎說:“文學者,以有文字著于竹帛,故謂之文。”用文字寫下來的,就是文學。我們不要把自己局限于小說、詩歌、散文的小河里,所有的文字,都是大河。
記者:請問散文與你的生活是怎樣一種關(guān)系?
周曉楓:我不會別的,我只會寫散文。我以前不喜歡《青年文摘》《知音》之類的文字,認為是生菜,九成是水。但最近我看這類雜志,有時會看得泣不成聲。很少有文字讓我這么感動,我重新學會尊重。我以前也覺得,拿寫作謀生,為人民幣服務(wù)是一種羞恥。但現(xiàn)在想,首先為人,再為人民幣,這也沒什么。散文是水分,就在皮膚下面。散文寫作是傳道的,也是日常的,不斷影響我們的生活。
五年里,朱自清三個相同的夢
記者:朱先生,你祖父有小名嗎?
朱小濤:聽長輩說叫囡囡,但還沒有進一步的證據(jù)。
記者:他有哪些不為外人所知的方面?
朱小濤:祖父寫有大量日記,生前并沒有公開發(fā)表的打算。翻閱這些日記,更能近距離地了解他真誠、樸實、單純的內(nèi)心世界。1931年到1936年的日記,有3則都是寫他夜里做夢的情況,奇怪的是3則日記所記的3個夢是同一個內(nèi)容:
1931年12月5日:“……夢里,我被清華大學解聘,并取消了教授資格,因為我的學識不足……”
1932年1月11日:“夢見我因研究精神不夠而被解聘……”
1936年3月19日:“昨夜得夢,大學內(nèi)起騷動。我們躲進一座大鐘寺的寺廟,在廁所偶一露面,即為沖入的學生發(fā)現(xiàn)。他們縛住我的手,譴責我從不讀書,并且研究毫無系統(tǒng)。我承認這兩點并愿一旦獲釋即提出辭職?!?/p>
3則日記,前兩則是在英國游學時所寫,后一則寫于清華大學,這期間他由中文系代理主任正式擔任主任職。不同時間,不同地點,不同境遇,做著同一個內(nèi)容的夢,可見他內(nèi)心的壓力。從日記中可看出祖父永遠覺得自己資質(zhì)一般,不夠聰敏,也不夠勤奮努力,到清華后,心理壓力就更大了……巨大的壓力,清貧的生活,繁重的工作,使得祖父的健康狀況越來越差。1948年夏天,他的體重越來越輕,最輕時只有38.8公斤。也就是這個時候,他在拒絕領(lǐng)取美援面粉的聲明上簽下了自己的名字,以不足80斤的身軀托舉起國家和民族的尊嚴。祖父去世后,繼祖母在整理祖父的遺物時看到,他的錢包里,整齊地放著6萬元法幣,這點錢連塊小燒餅都買不到……
80余年,《背影》進出課本
記者:《荷塘月色》開頭說,“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究竟是指什么?
朱小濤:我從一位嬸嬸處得知,《荷塘月色》寫作之際正值王國維投湖自盡前。
記者:關(guān)于《背影》,你做過深入研究……
朱小濤:我到揚州后開始收集整理朱自清的作品,發(fā)現(xiàn)這篇《背影》寫成于1925年,1930年就進入教材。80多年過去了,還在教材里。從1930年到1951年,一直進入多種教材,1951年之后受到質(zhì)疑,有一位姓黃的老師,他說《背影》很不好教,后來全國有不少相同的意見,建議不要把《背影》放入教材,后來就拿了出來。1980年,華東師范大學又把《背影》放進去了,此后,又有很多教材重新收了《背影》。進入新世紀以后,還有一些爭論?,F(xiàn)在大部分人還是比較認可,《背影》還在教材里。
好的作品總是在不同的聲音中成長,經(jīng)過時間的考驗,經(jīng)過各種各樣的議論。創(chuàng)作的大宗旨不要變,那就是真、善、美。散文是中國發(fā)展時間最長、運用最廣的文體,中國精神通過散文的形式直接表達,傳統(tǒng)文人所崇尚的風骨、正氣等,都在散文中體現(xiàn)。
朱自清說,他不擅長寫小說,所以寫散文。當然,他的主業(yè)是教育。他從小在揚州長大,接受了儒家思想的教育,身上就有古代士人的精神。朱自清是我的祖父,但朱自清現(xiàn)在不僅僅屬于朱家了。
手記
一場細雨,洗出揚州城萬木綠意。穿過一條青石鋪就的小巷,我和阿來來到作家王蒙題寫匾額的“朱自清舊居”,古樸的門臺、清幽的庭院、豐富的陳列……朱自清的影響力為揚州古城續(xù)接了文脈,也吸引了來自四面八方的游人。
坐落在揚州市區(qū)朔門四營堂巷的朱自清舊居,由原址34號門牌往東北方向挪動了200米,拆遷重建在22號門牌新址。修繕后的舊居建筑面積600平方米,呈五間三進合院式木結(jié)構(gòu),共10間房。朱自清曾居住的廂房全部采用了舊址拆遷來的木料和柱頭,保留了晚清和民國時的風格,頗具江南建筑特色。
朱自清的續(xù)弦陳竹隱是成都人。1903年,陳竹隱生于成都一清寒之家,16歲父母雙亡,自四川省立女子師范學校畢業(yè)后,遠赴北平深造,以優(yōu)異的成績考入北平藝術(shù)專科學校,一面師從齊白石和壽石工習國畫,一面師從昆曲大師溥西園習北昆。她在《憶朱自清》一文中寫了她與朱自清第一次見面時的情景:“他的身材不高,白白的臉上戴著一副眼鏡,顯得文雅正氣,但腳上卻穿著一雙老式的雙梁子布鞋,又顯得有一些土氣?!敝熳郧鍖λ∠笠策€不錯,覺得對方是個很堅強的女子。
接待我們的是朱自清的孫子——朱小濤先生,他現(xiàn)在是揚州朱自清故居負責人。他骨骼粗大,身高1.84米。經(jīng)我好奇一問,朱小濤說:“我父親是朱閏生,也就是《荷塘月色》里‘妻在屋里拍著’催眠的‘閏兒’。但我母親是北方人,加上我長期生活在太原,所以成了這模樣。”
朱小濤說,這房子是曾祖父朱鴻鈞租賃的,祖父在此住了兩次。從歐洲留學回國后,他在上海舉辦了婚禮,后攜妻回揚州在此住了十幾天。第二次回到這里,則是為曾祖母奔喪?!?/p>
朱小濤坦言,“我在祖父去世11年后才出生。其實父親也很少與他一起生活。祖父經(jīng)胡適、俞平伯介紹到清華學校(清華大學前身)任教,襁褓中的父親只能在暑假見到他。1927年父親被接到北京生活,1929年祖母去世,父親和兩位姑姑回到揚州,與曾祖父母生活在一起,直到19歲時離開……父母也不怎么說起祖父,不過當我讀祖父的文章時,確實有種特別的親切感……”
抗戰(zhàn)爆發(fā)后,朱自清夫婦帶著子女隨校南遷到昆明。物價飛漲,生活困難,陳竹隱毅然帶著子女,回到故鄉(xiāng)成都,朱自清獨自在昆明。每逢寒暑假,朱自清都要到成都探親,住在外東宋公橋。朱自清在這里寫下了《外東消夏錄》等名篇以及大量吟詠成都風物、歷史的詩詞、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