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視野到田野 從“樂種學”到佛樂
——袁靜芳八十華誕學術研討“中國傳統(tǒng)音樂理論的繼承與創(chuàng)新”
京音樂一直沿用的工尺譜——清江引
智化寺京音樂已成為漢傳佛教音樂研究的一個經典范本。圖為演出現(xiàn)場
在袁靜芳2005年出版的個人文集《淺草集》中,精選了27篇文章,對民族器樂和佛教道教音樂的形態(tài)做了深入的研究。“這部文集給我最深刻的印象是袁老師十分注重音樂本體研究,我認為這才是民族音樂學存身立命的根本。當然,民族音樂學研究的終極目的不是停留在本體研究層面,但是,越過本體研究,絕不會得出中肯的結論?!敝袊鴿M族音樂舞蹈學會副會長、《中國民族民間器樂曲集成》國家卷特約編審楊久盛特別提到了這樣一個現(xiàn)象,近年來民族音樂學研究出現(xiàn)一股新潮,放棄或輕視本體研究,認為那是雕蟲小技,于是言必稱“文化”“人類”,題目是民族音樂研究,滿篇卻看不到音樂,大有把音樂學變成人類學、民族學之勢。
5月7日,由中央音樂學院主辦、中央音樂學院音樂學系承辦的“繼往開來——中國傳統(tǒng)音樂理論的繼承與創(chuàng)新暨袁靜芳教授八十華誕學術研討會”在京召開。這次研討會的舉辦不僅是對著名音樂理論家、教育家袁靜芳學術成就及治學思想的一次集中而全面的總結,更是對民族音樂學以及中國傳統(tǒng)音樂理論的一次深入地回望與梳理,有益于增進對當前諸多學術問題的認識和思考。
“樂種學”開創(chuàng)了一門專門學科
在當天的研討當中,“樂種學”是個高頻詞。這是袁靜芳的一本專著,這本書的出現(xiàn)對中國傳統(tǒng)音樂文化體系的建構有著劃時代的意義,開創(chuàng)、規(guī)范了中國傳統(tǒng)音樂系統(tǒng)研究的新局面。追述“樂種”一詞的來源,最早見于楊蔭瀏、曹安和合編的《蘇南吹打曲》(1957),但對樂種的收集、整理、研究是要遠遠早于這個時期。隨后,學者們對樂種界定幾經變遷,最終,在袁靜芳撰寫的《樂種學構想》(1998)一文中明確了下來,而《樂種學》(1999)的出版將樂種研究上升為一門專門的學科?!稑贩N學》在對器樂“樂種”概念做界定時指出:歷史傳承于某一地域(或宮廷、寺院、道觀)內的,具有嚴密的組織體系、典型的音樂形態(tài)構架、規(guī)范的序列表演程式,并以音樂(主要是器樂)為其表現(xiàn)主體的各種藝術形式。
原中國音樂學院院長、著名音樂理論家樊祖蔭談到,“《樂種學》對方法論的闡述與多種研究方法創(chuàng)造性的應用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其中用中國傳統(tǒng)音樂術語來研究、分析樂種的做法,對當下的傳統(tǒng)音樂研究更具有啟示性與指導性的意義。中國音樂歷史悠久、品類繁多,由于音樂體系內部的結構甚為復雜,故需從理論上予以厘清和總結?!稑贩N學》的研究,正是站在此高度,以作者親自田野調查所得第一手材料為基礎,廣泛應用各相關學科的方法??梢哉f,樂種學研究所取得的學術成就,為我們提供了系統(tǒng)研究中國傳統(tǒng)音樂的一種范式”。臺灣師范大學民族音樂研究所教授呂錘寬認為,“借著袁靜芳教授的《樂種學》提出的理論,能使即便對樂種認識無幾的研究者,在面對習稱為三四百樂種繽紛絢麗的音樂品種時,仍能掌握其要,猶如當熟讀和聲學或曲式學,即使對歐洲藝術音樂作品涉獵尚淺,也能對莫扎特或貝多芬的作品以相當程度的解讀?!?/p>
佛教音樂研究的拓荒與繁盛
藏族的音樂研究學者多杰仁宗是袁靜芳的學生,現(xiàn)為青海省文史研究館員。在研討會上他特意獻上哈達、唐卡給自己的恩師作為80歲華誕的禮物?!案母镩_放之后,一批學者開始關注到我國的宗教音樂,并進行了拓寬性的研究工作。這些學者當中就有袁靜芳老師,她用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漢傳佛教音樂研究之中,先后撰寫了《中國漢傳佛教音樂文化》等一批具有很高學術水平的著作和文章。特別要提出的是下卷中,對中國漢傳佛教若干儀式音樂分別進行了專題研究,把這些音樂的歷史淵源、藝術特征、音樂結構以及音樂傳承等內容,進行了深入細致的研究。”多杰仁宗說,“從上世紀90年代起,袁靜芳用她的影響力,在全國范圍內發(fā)動了一批學者對佛教音樂的關注和關心,并帶動許多專家、學者對中國各地區(qū)不同派系的佛教音樂文化進行了一次較為系統(tǒng)的搜集、整理和研究。這些舉措直接推動了我國宗教音樂文化研究的發(fā)展,尤其對佛教音樂文化研究的深入和拓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003年,在袁靜芳和韓國漢陽大學名譽教授、亞太民族音樂學會會長權五圣的共同努力下,第一屆中韓佛教音樂學術研討會(后更名為亞太地區(qū)佛教音樂學術研討會)召開,十幾年中已經舉辦了九屆,涌現(xiàn)了大量的學術論文及著作,成績也十分卓著。至今不過30年的時間里,佛教音樂研究的成果之豐碩令人矚目。中央音樂學院圖書館藝術檔案特藏部副研究員楊秋悅自本科開始便跟隨袁靜芳學習,博士生期間進入佛教音樂研究的領域,她談到了袁靜芳研究的特點,“先生致力于組織全國學者開展較大范圍的全國多地區(qū)佛教音樂實地調查工作,搶救、挖掘瀕危的佛教音樂品種和佛教儀式音樂,從漢、藏、南傳佛教眾多角度審視著中國佛教音樂文化?!?/p>
在袁靜芳的漢傳佛教音樂的研究中,智化寺京音樂是非常具有典型意義的樂種學研究。智化寺京音樂自明代建寺之初從宮廷傳入寺中、代代相傳,逐漸成為北京北傳佛教音樂的中心,經過570多年的堅守和傳承,目前已傳至27代傳承人,仍保留著明朝早期的音樂風格,被譽為“中國古代音樂的活化石”??侦`神秘、古樸典雅是京音樂的主要特點,堅持口傳心授、按代傳承的方式,仍沿用有著千年歷史的工尺譜來教習傳唱。智化寺京音樂至今仍保留了15套中堂套曲和一套料峭套曲,讓今人仍能聽到它珍貴的遺響。袁靜芳以沉淀極深的著述《中國佛教京音樂研究》,從音樂的形態(tài)性、結構性、功能性和人文性的全方位觀照,給出了佛教音樂研究的一個經典式范本。
從“民間”活態(tài)中去征尋
中國有著深厚的音樂文化傳統(tǒng),但在上世紀中葉對中國傳統(tǒng)音樂卻沒有形成系統(tǒng)性的教材體系,一切都在探索過程中。在這樣的背景下,教師們的教學都需要從“民間”活態(tài)中去征尋,使之不斷充實到教學和教材中。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中央音樂學院民族音樂研究所是中國音樂傳統(tǒng)理論的研究中心,主要研究工作就是架構中國傳統(tǒng)音樂研究的‘史論體系’,當研究所劃歸文化部所屬,其中有相當數(shù)量的研究人員回到音樂學系,在這種意義上,袁靜芳先生正是沿著楊蔭瀏等老一輩學者開創(chuàng)的學術道路拓展前行?!敝袊囆g研究院音樂研究所研究員、代所長項陽對恩師袁靜芳的治學和研究十分欽佩,“從個案入手,宏觀把握,教學與科研同步進行,在實地考察中以其學術敏感認知中國傳統(tǒng)音樂的‘類型性模式結構’,探索中國音樂本體的深層內涵;作為《中國民族民間器樂曲集成》的領軍人物,她站在本領域的制高點,對如何技術性操作、整體編纂進行頂層設計,針對全國范圍的傳統(tǒng)器樂形態(tài)不斷歸納總結,在發(fā)現(xiàn)問題和解決問題中有引領意義,《樂種學》以第一手材料和宏觀認知為基礎,具有開拓性;對宗教音樂,特別是佛教音樂的研究更是她向中國傳統(tǒng)音樂文化整體認知的重大進展,可謂功德無量。”
著名學者、復旦大學教授葛兆光曾講到作為教師應該“給大學生常識,給研究生方法,給博士生視野”。在項陽看來,袁靜芳所著的《民族器樂》,主編的《中國傳統(tǒng)音樂概論》,給予本科生的并非僅僅是常識,而是以第一手資料組合,彰顯類型性與體系化意義。而她的《樂種學》以及《中國佛教音樂文化》彰顯學科方法論意義和學術深度,作為學者和教師的她帶出的學術團隊,一起圍繞“中國傳統(tǒng)音樂理論”這個研究方向全面架構、扎實前行,每個視角都有很大的延展空間,項陽認為,“這對中國音樂形態(tài)的系統(tǒng)化探索向更深層次拓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為中國傳統(tǒng)音樂理論的體系化、為中國音樂文化的發(fā)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