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敬澤:把"文藝青年"作為嘲諷的對象是文化的退化
3日晚,周嘉寧長篇小說《密林中》新書沙龍在北京舉行。這是一部呈現(xiàn)“文藝青年”經(jīng)歷的小說,沙龍中的討論自然也離不開“文青”。如果說,這本 書給讀者呈現(xiàn)了“文藝青年”這個詞十幾年的演變歷程,那李敬澤就據(jù)此表達了對這種演變的看法。他認(rèn)為,文藝青年現(xiàn)在成為貶義詞,“在某種程度上不是什么好 事”,而把那些我們認(rèn)為想入非非、不切實際的人都作為嘲諷對象,只能說明文化和文明的退化?!?/span>
在《密林中》這部小說中,周嘉寧給讀者呈現(xiàn)的是一個“女文青”從20多歲到35歲的生命歷程。這其中自然有很多問題,但周嘉寧并沒有想要在書中解決這些問題,而只是呈現(xiàn)。
這種對“文藝青年”十多年生命歷程的回望頗具歷史感,并非是三言兩語就能說明的。
也正因此,周嘉寧說:“我最怕別人問我,你寫的小說是什么?小說內(nèi)容是什么?如果我可以用一句話概括內(nèi)容的話,我就沒有必要寫這本書了,只需要發(fā)140字的微博就能說清楚了。”
在沙龍中,當(dāng)被問及對于“文藝青年”這個詞語演變的看法時,周嘉寧只是將討論的范圍限制在了“那些比較確切的事情”上,即“文藝青年”從一個中性詞變成包含貶義的詞語的那個轉(zhuǎn)折點。
她認(rèn)為,“文藝青年”這個名詞漸漸變成不好的詞是伴隨著自媒體時代的興起而產(chǎn)生的現(xiàn)象。
她說:“在2012年之后的三年中,自媒體時代劇烈的興起,紙媒的完全衰落。很明確的事實是所有人都可以發(fā)表意見。此前,想發(fā)表自己的觀點是要 有門檻的,有一個篩選的機制。自媒體時代興起以后,給這個時代帶來最大的變化就是所有人都可以說話,沒有篩選的機制。這導(dǎo)致任何一個缺乏思考的觀點能夠很 容易第呈現(xiàn)出來,讓所有人都看到。當(dāng)然,有好的一部分。同時,也有弊端?!?/span>
而李敬澤的態(tài)度則要明確得多,他認(rèn)為,文藝青年現(xiàn)在成為貶義詞,“在某種程度上不是什么好事”。
他說:“當(dāng)我們這個社會,或者我們這種文化,把那些我們認(rèn)為想入非非、不切實際的人都作為嘲諷的對象的時候,我覺得這只能是說明我們的文化和文 明的退化。真正的文化、真正的文明,一定是要容納大量的夢想家、大量的不切實際的人,甚至是大量‘無用的靈魂’。如果13億人,人人都是‘有用的靈魂’, 真的很可怕,那就沒有藝術(shù),也就沒有文學(xué)了。‘文藝青年’是很寬泛的概念,可以說出‘文藝青年’的很多毛病,但對‘文藝青年’這個概念的嘲諷,我是不太以 為然的?!?span style="color:#a7957e;font-family:tahoma, verdana, helvetica, sans-serif;font-size:12px;background-color:#ffffff">作者:宋宇晟